匠人志丨陶永红——赣发绣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领军人物

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有一句俗语说:“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

发绣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刚开始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发展到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发绣大都是国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礼品。

陶永红

女,196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发绣代表性传承人。八岁跟随母亲学习赣发绣技艺,96年在苏州学习并掌握双面绣技法,推陈出新,开发出胎发绣、真皮发绣等,研制出“涡纹针法”和染发技术,增加了发绣的表现力,将“墨绣”拓展为“彩发绣”,将赣发绣推至一个新的高度。且改底料真丝为胶制真丝,从而创造了“全球唯一的可以用水浸泡的绣品”。

陶永红于2004年成立了南昌永红赣绣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南昌市赣发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遵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一定闯出赣绣品牌”嘱咐,而成为赣绣品牌创始人。

先后从婺源、流坑等地收集宋朝至文革时期民间手绣工艺品,验证了赣绣在宋朝时期的技艺及文化,已整理出《赣绣》、《赣绣的起源》2本书籍。并荣获南昌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洪成工匠”、“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2018 江西中华人物奖”、“中国婚礼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公益贡献个人奖”、"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奖"十大创业标兵""南昌市第二批直接联系人才"等多项荣誉。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意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任南昌市妇女手工业协会会长、南昌市服装行业商会副会长、南昌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全国手工业协会理事。2018年发绣《唐寅作品》被收藏至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内。

获奖情况

作品《齐白石》、《八大山人系列》于2000年、2003年两次获得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全国首届非遗产品优秀奖


作品《齐白石肖像》,唐寅《蜀乡风情》2012年获第十三届名优产品优秀奖


作品《百蝶图》2015年获首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近几年来,陶永红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各大博览会上,不少作品都在博览会上获奖。这些荣誉背后,凝结了陶永红几十年的汗水,每一个日日夜夜,陶永红都与发丝作伴。她的双手总是五彩斑斓,她的脖子总是酸痛不已。这个不善张扬的传统女性实在不善言辞,她只是一再强调,赣发绣技艺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要有自己的东西,传统的精华要继承,但必须在坚守传统中创新,赋予作品思想。而这些,除了要学会刺绣技巧,更重要的是不但学习,提高素养,这样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

陶永红八岁便跟着母亲学习赣发绣技艺,所以自小对赣发绣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才使陶永红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赣发绣艺术创作中。注重在传承中创新,推陈出新,将赣发绣推至一个新高度。

百蝶图(彩发满绣)

赣发绣是在赣绣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以发丝为线在布织物上进行刺绣的一种具有赣鄱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是咱们江西的特色工艺,虽然不如蜀绣湘绣等闻名遐迩,却也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

清明上河图(彩发满绣)

克服种种困难,陶永红不遗余力地推动赣发绣的发展。2010年,赣发绣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冲刺国家级“非遗”。同时,赣发绣绣品年销售额快速递增,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展评中多次获奖。

陶永红说,赣发绣技艺分为上绣绷工序、底稿绘制工序、发丝刺绣工序、绣品装裱工序、发丝漂染、短发拼接工序等几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多种小工序,极其复杂。

在陶永红看来,赣发绣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她已经有了长远的规划。目前,赣发绣已经拥有77项专利,她要让赣发绣走出江西,走向全世界。

华髻结青丝,匠心缔神品。在陶永红的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赣发绣技艺的传承,还有一种精髓和文化的传承。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既有珍视手艺、守护技术,还有耐住寂寞、发扬精神,也有精益求精、保有气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陶永红通过她热爱的赣发绣艺术,给我们展示了历史悠久的赣发绣文化魅力,也为我们打开了审视赣发绣艺术之美的新窗口。

廖炳鑫 20223597